青岛,历来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“唱主角”,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“唱配角”,虽然在90年代初期,创造了诸如“五朵金花”的经济奇迹,一时之间成为国内城市争相学习和对标的对象,然而三十年过去,风水轮流转,青岛的庞大国有经济正逐渐成为青岛更进一步的“包袱”,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兴起,青岛基本被完全边缘化,在业内几乎毫无存在感,业内人士在探讨国内城市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时候,几乎根本不会提到青岛的名字,而且在同类城市中,青岛的民营经济指数和创新创业指数总是排在靠后,不得不说,这极不符合青岛的城市定位,甚至影响了外人对青岛的城市印象,青岛逐渐从几十年前的“品牌城市”沦落成为北方“三亚”,即旅游型城市,外地人尤其是外省人对青岛企业的印象,第一是青岛啤酒,第二是海尔,其他的可能就不一定说的出来了。相较之下,国内其他城市诞生的百度、华为、小米、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美团、叮咚买菜等互联网企业,不但成为了当地的纳税大户,更极大提升了其诞生地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,而这些是青岛非常稀缺的。因此,要想让青岛在强手如林的城市竞争中不落伍,改变青岛的经济结构刻不容缓,应该大幅增加青岛民营经济比重,适当抑制青岛本土国企和半国企的投资冲动和发展势头,为青岛本土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留够足够空间,如果青岛的国企总是与本土的民企“争利”,青岛的民企就永远是一副羸弱且不堪一击的弱小形态,青岛的经济结构乃至居民收入结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,青岛就永远只能是“富政府、穷市民”,大部分普通居民收入就只能是月薪三到五千的样子(同类工作,北上广深的工资已经达到七八千或以上),青岛就永远被人吐槽“高物价、低收入”,青岛的城市形象就不可能很高,青岛就永远是打工者唯恐避之不及的“大坑”,也就没法吸引外地人来青工作、创业,甚至连本地人都在逃离!

郭振栋局长
市民营经济局
感谢这位网友提出的对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。我们将认真研究您的建议,积极吸收,进一步推动青岛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主办:青岛市政府办公厅 青岛日报社承办:青岛日报监督互动中心 观海新闻 青岛新闻网